10月5日,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公布的消息,2020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3位科學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共同獲得。據介紹,3位獲獎者取得了開創性發現,鑒定出丙型肝炎病毒,使血液檢測和新藥物研發成為可能,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于1901年首次頒發至今,共頒發了110次。到目前為止,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有219位獲獎者,至今無人二度獲得該獎項。據悉。今年的諾貝爾獎單項獎金增加到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0萬元),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
丙肝藥物納入醫保
此次諾貝爾獎所涉及的丙型病毒可引起丙肝病毒性肝炎,簡稱丙肝,據WHO統計,全球約有1.8億人感染丙肝病毒,每年新增感染病例約300萬~400萬,每年因丙肝死亡的人數有3.5萬~5萬人。我國有超過4000萬人攜帶該病毒。
據了解,丙肝的潛伏期為2周-6個月,所以80%的患者在感染丙肝病毒后不會出現任何癥狀,但暗地里病毒依然在作惡,漸漸地侵蝕肝臟。感染丙肝病毒后,約15%的人可以自行清除病毒,但85%的急性患者會進展為慢性丙肝。如果未經治療,10%~15%的患者在感染后20年左右發展為肝硬化,晚期肝硬化進一步發展可導致肝衰竭或肝癌。
雖然感染HCV的患者有60%~90%能夠被治愈,一些*新的治療方法提供了接近100%的***。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僅有約3%~5%的人能夠接受到合理的治療。
今年1月1日,新版《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開始實施,很多藥品價格大幅下降,在新增的70個藥品中,“丙通沙”“擇必達”“夏帆寧”3種治療丙型肝炎的藥物首次納入醫保目錄,平均降價超過85%,覆蓋到所有基因型患者。
發現患者仍為難題
丙肝病毒是一種血液傳播病毒,其感染途徑與乙肝類似,一般通過血液、性接觸和母嬰三種途徑傳播,其中血液傳播是丙肝*主要的傳播途徑。而近年來,在令人聞之色變的結核病、艾滋病和瘧疾等傳染性疾病死亡人數均下降的同時,病毒性肝炎的死亡人數逆勢而升。2000-2015年的15年間,全球范圍內死于病毒性肝炎的人數增長22%,達到134人/萬人,超過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數。
專家指出,高隱蔽性是導致丙肝病毒感染相關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部分患者并沒有發現自己已經患病。慢性丙肝在早期無任何臨床表現,這導致患者發現晚、就醫晚,約80%的感染者直至發展為肝硬化失代償期、肝癌才被發現。
在我國,肝癌主要由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引發,其中乙肝引發的肝癌占10%,而丙肝導致的肝癌則高達80%。但非常遺憾的是,很多丙肝患者在發現時已經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治療成本大大增加,尤其是失代償肝硬化患者,若不及時進行治療,五年僅有25%存活率。所以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在丙肝的防治中是至關重要的。
對此專家指出,要及時發現病人,對高危人群進行主動監測,通過媒體、醫療機構積極宣傳,主動篩查高危人群。業內人士建議對在90年代及以前有過輸血、獻血史的,有過高危性行為、靜脈藥癮史和其他血液暴露的高危人群進行“地毯式”篩查,對丙肝、艾滋等疾病的患者的家庭成員也要全員覆蓋篩查。